全国服务热线 4001334566
语言
关于我们

Company Profile

天华中威科技微波小课堂_天线如何接收到电磁波的?

10-17

天华中威科技微波小课堂_天线如何接收到电磁波的?

“电磁波遇到比它波长小的物体会绕过去“是我们看到的宏观效果。事实上,任何导体都可以接收电磁波,而任何振荡电荷都可以做为天线辐射电磁波。天线是设计合理的结构、让这种发射和接收的效果增强了而已。

从微观上说,任何自由电荷对电磁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,只是自由电荷所处的状态不同,使得最终叠加的效果,表现为是接收或题主所说的绕射而已。

下面是详细分析:

1、自由电荷辐射和接收电磁波的物理机理

假定空间中有如下一对电荷自由电荷,某一瞬间某种力让它们保持静止状态;空间各点的受力达到平衡。两电荷间有电势能存在,注意,这里的电势能分布在空间各点;空间电场势能的分布是不均匀的,两电荷附近是势能最集中的地方。

图片

如上左图,此时两电荷之间蓝色箭头的线,是它们之间的电力线示意图。

放开两电荷,让电荷在静电引力作用下靠近;如图黑色小圆圈是感应磁场的方向、红线是感应磁场感生的电场;而红色小圈是感生电场又感应的磁场。注意,这儿的量稍微有点多,但都是高中物理的内容,就是磁生电、电生磁的嵌套。

在电荷复合运动过程中,感应的电场力(红色虚线)阻止电荷的复合运动(和原本蓝色的电场方向相反);这种阻力逐渐消耗掉两电荷间的电势能,消耗掉的能量转化为空间的磁场势能(黑色小圈);这也就是电生磁的过程。

同时,感应电场在减弱两电荷间电场的同时,试图加强远离电荷处的电场(如图蓝色虚线和红色虚线方向一致的位置),也就是说这个过程、试图把原本场比较强的区域的场消弱、而使得原本场比较弱的空间的场增强。换句话说,空间的能量分布在这个过程中会趋于平均,这符合平衡系统的原理;这也就是辐射和接收的最基本原理。

图片

进一步,当这个异性电荷对复合之后,它们俩原来的电场能(蓝色带箭头的电力线示意图)消失,原本的电势能以磁场能的形式分布在空间各点(右图各个黑色小圆圈)。这些电荷对的感应电场(上面有图红色带箭头虚线)继续作用,试图再次把这个电荷对分开,这就是磁生电的过程。

如果此时电荷对附近的磁场,能再次把这个异性电荷对分开到原本的位置(极性互换);则这个电生磁、磁生电的相互转化过程将永远持续下去。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,因为刚才复合过程能量平均的努力,使得此时电荷对附近的能量集中程度不及以前;或者说,部分磁场因为被转移的太过远离电荷对,它们此时对电荷的作用力太弱而可以忽略了。继续参与磁生电的磁场,因在能量转换的过程中被转化为电场、而被约束在电荷对附近;而这部分不能参与磁生电过程的磁场,将脱离这个电荷对的约束;这就是辐射场

图片

假设上面蓝色虚线之内的磁场,可以因再次参与磁生电的过程继续转化为电场;而蓝色虚线之外的磁场将永远失去;这就把场分成了近场和远场。事实上,这个近场和远程的分布和比例是相对固定的(当然是动态的)。如果有外在的力持续给这个异性电荷对补充能量,让它维持这个振荡,它就会不断的向外转移电磁场,这就是辐射。反之,如果有从外向内的外来的电磁场、不断参与使电荷对振荡的过程,电荷对就具备对外做功的能力,这就是接收过程。

这就是自由电荷对电磁场作用的微观机理,它们都具备无差别的辐射或者接收电磁场的能力。

2. 那么为啥电路中的自由电荷不能辐射呢?

假设下面是传输线示意图,上下导线中分别有一对异性电荷,这也符合传输线中的情况。

图片

上面左图是静止时候的情况,用蓝色和浅蓝色两种虚线,分别表示上下异性电荷对的电场。我们看到在导线外的电场方向总是反向抵消的,而导线之间的电场方向总是同向相加的。就是说,和自由电荷不同的是,传输线上下两根导线中电荷的互相约束,使得场都分布在导线之间、而导线外基本没有电场分布。

再重复下自由电荷对从静止到复合的运动过程和它们的场,不同的是此时有上下导线中的两对电荷同时运动。场的分布如上右图,圆圈是磁场示意图。此时同样存在上下电荷对产生的磁场、在导线外总是方向相反而消减、两导线之间因为方向相同而加强。

就是说,在传统的传输线中,因为上下导体中电荷产生的场互相约束,使得场总是被约束在导线之间,不具备把场往远处转移而形成辐射场的条件

3. 那么,天线又是怎么工作的呢?

简单来说,把传输线“掰开”,让场暴露在自由空间中,示意图如下:

图片

这儿为了直观和便于理解,直接把上下导体“掰开”而场分布保持不变;是为了让大家看清楚上下导体失去了互相约束的条件。实际上的场分布会重新在上下导体间调整,比图示要复杂些;因为不影响我们要表达的结论和意思,暂时按不严谨的方式看。如上图,分开的两导体,不再能互相约束抵消对方的电场,远离导体的空间将有振荡电荷的电场存在;根据自由空间电荷对的分析知道,这种空间的电场将不停的向更远的空间“平均”,形成辐射。源只是用来补充每个周期损耗掉的能量,使电荷对总能保持同样的分开幅度.

图片

事实上,基本的天线原理,的确是可以理解为把传输线“掰开”就行,如上图。

是不是简单的“掰开”就完事了吗?真要这样搞天线的要失业了。

实际上,振荡的电荷对形成的远场和近场中,远场的比例非常之小;或者说每个周期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小很小,我们就需要大量的电荷对同时、同步的振荡,才能把辐射场叠加、形成可观的辐射;这就需要构造谐振结构。

4. 怎么构造谐振结构呢?

看下面示意图:

图片

如上图沿着一个导体传输的行波信号,每个周期有正半周期和负半周期;我们在半波位置进入负半周期的时候,把波“折叠”起来,负半周期+折叠反向,它就能达到和正半周期叠加的结果。按同样的办法一直折叠,就能把波的很多半波“摞起来”,形成很强的同时、同步的振荡。这是上图想表达的意思,听起来很高大上,实际上就是用一个半波长的导线就实现了。

说到这儿回应下题主说的“电磁波遇到比它波长小的物体会绕过去”的问题。实际上波并没“绕射”,它同样在导体中激励振荡电流,只是因为导体的长度没有满足让波“叠加”的条件,所以辐射出去的能量很小、以至于让你觉得波忽略了这个导体直接绕射过去了而已。

那半波长的导体中“摞起来”的波会一直“摞”到啥时候结束呢?看下面的示意图:

图片

上图蓝色的曲线代表源的幅度、而红色曲线代表天线(半波长导体)中“摞起来”的信号幅度;当“摞”到每个周期辐射出去的能量等于源的功率时,源没有能力继续往上“摞”了,系统达到稳定态。

至此终于把天线原理从逻辑上说清楚了,说那么大一通、是不是结果简单得让人失望:不就是整个半波长的导体嘛!这就是其他部门对天线的印象,讲起来一大套一大套,最终结果就是个简单的结构件,搞得有时自己都觉得是在忽悠!

想起小时候学语文课学的《百鸟学艺》印象挺深刻。凤凰给百鸟讲怎么搭鸟巢,凤凰说:“首先得找个树杈。。。”,老鹰一听说“哦,原来是找个树杈啊”,然后就飞走了;现在老鹰的巢就一直是个树杈,也可以住。听到最后的燕子把自己的巢搭的像艺术品,也是个住。

我说的意思是,天线是典型的原理比较深、形式简单的东西;借助现在强大的仿真软件、模仿现有的设计,可以很简单的搞定;但是要做成艺术品,不能停留在“原来是找个树杈”的阶段;越往下钻研,也会越有意思。感谢您的来访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

Copyright © 2011-2023  北京天华中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11416号-1 All Rights Reserved